人類睡眠的文化觀,失眠在古代稱為不寐或不得臥。人一生有三分之一(以上)的時間是在睡眠中度過,維持良好的睡眠品質才能保障高尚的生活。 人類除了嬰幼兒時期睡眠時間較長外,一般成人也要每日睡飽5-8小時,加上午睡及日間的打盹,若每天總睡眠時數無法充足或睡眠品質不良(常伴有多夢、頭暈、健忘、心悸等)即屬「失眠」患者。所以有古人云:「不覓仙方覓睡方」正是這種情境的寫照;英國大文豪莎士比亞對睡眠的描述更加動聽:Sleep is nature’s soft nurse. ──“睡眠是大自然溫柔的護士”也說明睡好覺是多麼令人陶醉的一件事。 據統計,失眠發生率占一般門診人數的10%以上,可見受失眠所苦的文明人類不在少數。 正常的睡眠為何?睡眠的功能? 人類的睡眠有非快速動眼型(常型睡眠)和快速動眼型(異型睡眠),兩個不同的周期交替循環。非快速動眼型睡眠分為四期,每個周期的睡眠均由淺入深,在由深入淺,一個晚上可以有好幾次循環,大多數的人每天至少需六至七小時的睡眠,才能獲得充分的休息和補給。 失眠的臨床症狀有哪些? 失眠的障礙分類主要包括 - 入睡困難,30min or 1 hr 以上方可入眠。
- 維持睡眠有困難,整個睡眠過程,一直屬於淺眠易醒狀態
- 可以入眠,但是只維持1~2個小時或是2~3小時就醒過來,之後便無法入眠,以中高年齡層居多。
還有另外兩纇 - 整夜不睡型
- 睡白天,晚上失眠,所謂日夜顛倒,夜貓族
或是以上這些型態合併發生。無論哪一種睡眠障礙,患者大都會抱怨白天情緒煩躁易怒或悶悶不樂、注意力不易集中、記憶力欠佳、肌肉酸痛、頭昏腦脹等,影響工作效率、心情、人際關係、甚至健康狀況等等,範圍非常廣泛。 造成失眠的因素? - 環境心理因素有時失眠沒有原因,但是變成習慣,造成當事人非常大的困擾;其他如時差引起的失眠、還有些人會認床,或是寢具變化、寢室的光線、通風、氣味、溫度、溼度等各種條件。
- 身體疾病如氣喘、腸胃疾病、慢性腎病、內分泌疾病、神經科疾病及過度肥胖等。
- 藥物和酒精有些人對咖啡因比較敏感,而有些提神藥物、減肥藥物含有興奮劑成份,對大腦中樞神經有強烈的刺激作用。
- 精神疾病患有焦慮性精神官能症、憂鬱症、躁症、精神分裂症、酒癮或藥癮等精神疾病。
關於失眠的治療? - 環境治療 培養良好的睡眠衛生原則。如:盡量定時就寢或起床,在身體放鬆及心情平穩時才上床睡覺。
- 藥物治療 依照醫師指示服用安眠藥物。
- 心理治療 透過心理治療師的詢問,讓病人的心理衝突或問題得到充分的紓解。
關於睡眠衛生方面 - 起床後如能曬曬太陽,可以調節人體內的生理時鐘。
- 傍晚時不激烈運動 (會讓神經興奮,不易入眠),白天適度運動可以助眠
- 睡前做伸展操,但不可太激烈
- 固定時間就寢
- 睡前喝一杯溫牛奶
- 限制咖啡因攝取(茶、咖啡、巧克力、可樂)
- 戒煙(睡眠中因為無法抽煙,體內尼古丁濃度下降,使得交感神經興奮,不易熟睡)。
- 睡前1小時不做讓大腦興奮的事情,如看電視上網等。
- 溫度溼度合宜,通風舒適的寢室
- 肌肉放鬆練習
- 不建議用酒替代安眠藥,因酒精會導致睡眠變淺,酒的耐受量變大 ,容易越喝越多
- 舒適的寢具,包括被臥與枕頭
- 睡眠前從事讓自己快樂的事 (與第8項似乎有違背,其實端視個人調整)
BZD指Benzodiazepine,泛指安眠藥及抗焦慮藥物,有成癮性。出處:沈武典教授/著,21世紀臨床精神藥物學修訂版,2004年合記出版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