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腸急躁症 ( 過敏性腸症候群 )
– 遇到壓力,頻繁排便的困擾
中山身心診所 劉廣齊 醫師
這是甚麼毛病?
自律神經失調的壓力所造成,導致結腸的活動和分泌功能都產生異常,排便頻繁所造成的困擾,稱為大腸急躁症。也稱過敏性腸症候群 (irritable bowel syndrome, IBS)
可能發生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,都有臨時想要排便的時候,甚至短時間內多次,以致造成生活上困擾。有時在有便意之後,排放出來的只有水樣黏液。如果是大都會裡的通勤族,在搭乘捷運往上班途中,捷運線上的洗手間位於何處都知之甚詳,因為排便行為緊張而頻繁,而在下班時就少有這種困擾。
也可說是生活中的某些不安全感、緊張感與壓力感,會導致造成這種症狀。
自律神經中,交感神經會抑制腸胃的蠕動,副交感神經則是讓腸胃蠕動增加,交感副交感彼此協調,一切平安無事;在極大的心理壓力下,這種平衡若被破壞,副交感神經會過度緊張,交感神經就受到抑制,企圖排便就因此發生了。
有何症狀?
(1)有時便秘與腹瀉反覆發生
在持續下痢之後,通常會有嚴重的便秘,下痢和便秘如此來來回回的表現,是它的症狀特徵。便秘嚴重時,用力排出的糞便就像兔子大便一般,小小圓圓的 (痙攣性便秘),有便意時糞便有時帶有黏液。排便後經常有排不乾淨的『殘便感』,每次排便的量都很少。
(2)腹部膨脹感、腹鳴、腹痛
腸胃會產生空氣堆積,造成膨脹感,人也變得比較會排氣(放屁),也常常可以聽到腹部會有咕嚕咕嚕的叫聲,有便意時,有時會有腹痛的情況,若是完整的排便一次或是放屁排氣,也會有改善。之外,常常也一起發生頭痛、胸口上腹悸動、發汗等等的症狀。
甚麼樣的人容易發生?
(1)個性特徵
這些症狀發生後,在經過各種檢查後,結果都正常時,如果把這些患者施以心理測驗,要求過高、易焦慮、神經質、內向等等的人格特質,是這種症狀的好發族群。
(2)過往和排便有關的不愉快經驗
孩童時期,不願意使用學校的公共洗手間;或是乘做交通工具到目的地之前,無法忍耐住排便而失禁,諸如此類使用廁所和排便失禁的不快經驗,有時發生多次。這類患者在長大成人之後,會特別注意排便的習慣,等到心理壓力一出現,所有的症狀就一齊出現了。
(3)有些大腸急躁症的原因,是屬於行為心理學的制約反射(conditioned reflex)現象,每每當下的心理壓力,導致了身體不舒服消化不穩定的現象,一遇到壓力,就有排便頻繁的困擾。
該接受何種檢查與治療?
腸道的潰瘍、癌症、息肉、發炎、胃和胰臟的疾病等,都有可能造成下痢和便秘的反覆發生,在治療大腸急躁症前,必須確定沒有其他疾病,詳細的檢查是必要的。確定沒有其他的問題時,經過心理測驗及性格分析後,就可以診斷為『大腸急躁症』了。
治療基本,必須改變生活習慣,生活必須規律 (是否有常常熬夜等?),進食是否定時定量?(是否有偏食、常常外食、買速食吃泡麵、纖維質是否不足、是否不吃早餐、晚餐又吃太多等等) ,必須經常注意以上生活習慣,讓自己生活的更健康。 另外,還有用自我訓練的方式來化解壓力,進而改善這些症狀。
藥物的使用上,除了整腸藥物、止瀉劑外,必要時在專業醫師指示下,加入抗焦慮劑以及抗鬱藥物,進而獲得改善。
image credit: http://www.osaka.med.or.jp/health/family/genki/03_04_27/index.html
手上的合谷、商陽穴以及外魚際區,經常指壓按摩,對於寧神與排便的穩定很有效果。